減少大腦對食物的欲望

  

  「法國悖論」一直是營養學界的一個熱點話題。對於一般意義上的健康生活方式,法國人與之相關度不大,但他們的心血管病發病率卻相對較低。一些人認為這與法國人嗜好葡萄酒的生活習慣有關。不過,有人對相關數據進行細緻挖掘後又發現,葡萄酒不是造成「法國悖論」的主要原因。

  那麼,「法國悖論」究竟是什麼由原因造成的呢?曾在美國多所醫學院任職的大衛·凱斯勒(David A. Kessler)博士在《饕餮的終結》(The End of Over Eating)一書中對這個熱點話題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指出法國人用餐時間更長、點餐分量更小或是造成他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心臟疾病病死率較低的關鍵。

  首先,食物的分量大小與條件性過食有關。簡言之,大份的食物,常讓人不自覺地多吃。美國人特別喜愛大份的食物。2003年,美國費城大學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發現,美國的食物分量比法國的大25%。這一情形幾乎遍及所有餐館,如必勝客、硬石餐廳、中國餐館,就連小酒館和冰淇淋店也不例外。

  研究者還對兩地的餐飲指南和烹飪書分析了一通。知名餐飲指南Zagat的費城版和巴黎版顯示了兩地飲食風格的差異。費城食評家更喜歡評點大份的食物,設有自助餐的餐廳備受推崇;巴黎的食評家則壓根不提這些。在美國的主婦烹飪書里,重點通常是如何做出一桌肉類豐盛、蔬菜寡淡的菜餚來。

  法國神經科學家威爾·克洛爾(Will Clower)在《關於脂肪的謬誤》(The Fat Fallacy)里則將「法國悖論」細化為幾個關鍵詞,除慢進食、小分量外,還包括更喜魚肉、進食好脂肪、低糖、少零食、拒絕美式食品(碳酸飲料、油炸類)。

  法國文化和傳統習俗也與這一悖論有關。過去,法國人每天固定進食2~3次,兩餐間不吃點心零食。巴黎迪尤醫院的肥胖研究者弗朗斯·貝利葉(France Bellisle)說,法國人打小就知道這一條。而在非午晚餐時間,法國餐館甚至不開伙服務。此外,法國學生也更老實,他們在課堂上壓根沒有喝咖啡、吃甜甜圈和巧克力的經歷。

  當然,「法國悖論」並非不可打破。貝利葉指出,小吃、快餐店如雨後春筍般矗立巴黎街頭,良好的膳食結構和習慣正受到衝擊。原本的膳食習慣被打破後,「因飢餓而吃」終將被「為吃而吃」所替代。人們開始變得肥胖,而肥胖無疑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

  大衛·凱斯勒是柯林頓當政時的食品藥品管理局局長。這位曾同美國菸草公司鬥爭的醫學博士在面對幾塊美味曲奇時卻會變成「軟蛋」。不過,面對周圍越來越肥的人群,他痛定思痛,開始探究人何以愛享食物,身體發福。

  凱斯勒指出,現代人的肥胖,多歸因於食物太過好吃。好吃的關鍵要素是糖、脂肪和鹽的合理搭配。現代食品工業的「陽謀」,也正是將三者的搭配推向極致。同時,人的天性脆弱——美食是大腦難以抵禦的天然誘惑。換個角度看,一切減肥方案必然包括能量控制。其中一環正是「減腦」:減少大腦對食物的欲望。或許,這將是未來保持膳食平衡、合理減肥的好策略。

身體出狀況提醒你缺維生素 補充維生素吃啥好?

維他命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元素之一,缺乏各種維生素了會有什麼症狀呢?夜盲、脫髮、失眠?下面營養專家給你一些合理有效的飲食建議,堅決走起。

戒菸的長期好處

讓周圍的人更健康。停止吸菸同時也是在保護那些不吸菸的家人和朋友的健康。被動吸菸會增加非吸菸者患肺癌,心臟疾病和中風的風險。吸入二手菸的兒童患有胸腔疾病(如肺炎和支氣管炎)的風險增至兩倍,另外還更易得耳部感染,氣喘和哮喘。而與那些同非吸菸者居住的兒童相比,被動吸菸的兒童今後患有肺癌的風險會增長高達3倍。因此,戒菸不僅是為了自身健康,同時也會讓你身邊的人活的更健康。